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世界观天下!乡村振兴看内蒙古|黑土地里的“黑科技”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3-06-29 13:37:15

五黄六月,农事正忙。近日,在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农牧场第五连队的田间地头,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正在给土壤进行“体检”。

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正在判断土地养分情况(央广网发 王凯超 摄)

“我们通过手持测土终端等设备来判断土地现在的养分情况,科学掌握作物的生长状态,从而指导后期的施肥工作,达到精准追肥的目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博士张景尧介绍,通过智能装备,可以实时检测土壤温度、湿度、电导率等数据,根据土壤养分数据具体制定每个地块的施肥配方。


【资料图】

据了解,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大河湾农牧场依托农垦集团拥有的良种良法良机综合配套优势,将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充分融合,以智能技术驱动黑土地保护利用,探索形成“高标准农田+智能技术”模式。

在10米×10米网格级里,科技人员采取不同取样点,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送到大数据平台,精准算出每个点位内的氮磷钾含量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后台运用数字技术,直接给出具体的施肥方案,得到精准施肥方案后,这套数据直接输入到智能农机具,由以前的“定量施肥”,做到如今的“变量施肥”。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大河湾农牧场第五连队副队长魏永刚介绍,该牧场所处的大兴安岭东南麓区是我国黑土地的五种典型区域之一,现有耕地16.1万亩,是内蒙古唯一以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为目标的国家级核心示范区。主要特点是坡岗地多,风蚀水蚀严重。近年来,这里的黑土地腐质层变薄,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减少10至15厘米,暗棕壤减少15至20厘米,有机质由每公斤68.6克降低到每公斤43.34克,而地表砾石含量却较30年前增加了近20倍。

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与中科院深度合作,立足大河湾示范区,运用数字技术,加强黑土地保护,将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农业模型与算法等技术充分融合,依托中科院“黑土粮仓”大河湾战区农业信息中心,利用无人测土机器人、手持测土终端等智能装备实时检测土壤温度、湿度、电导率等数据,根据土壤养分数据具体制定每个地块的施肥配方。

工作人员正在观察指挥中心的数据情况(央广网发 田林鑫 摄)

通过四级网格、遥感航拍、气象数据、土壤传感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的团队已初步摸清大河湾农牧场的黑土本底数据,将所有采集数据都汇聚到指挥中心。坐在指挥中心的控制台上,无论是大河湾示范区里的土地、土壤情况,还是智能拖拉机的运作情况,都可尽收眼底。

记者看到,在监测平台上,有一块编号为“3队8号”的地块,通过综合分析,该地块显示存在的问题是杂草过多,建议生产队对这块地实行除草作业,连队立即投入大型植保无人机开展除草作业。

数据显示的除草处方图(央广网发 王凯超 摄)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大河湾农牧场农机科技部副部长付博介绍,依托中科院先进技术,大河湾农牧场已经初步建立起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智能作业体系,对现有的柴油动力农机及农机具进行智能化改造,使其可以实现位置跟踪、计亩统计、油耗监测、深耕深松监测等。通过先进耕作技艺,实施全程机械化农机托管服务,采用大垄高台三行种植模式,社会化服务耕地面积2.5万亩。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亩均产量增加100余斤、效益增加300元左右。

此外,大河湾农牧场还依托“万亩高标准农田单项试点示范工程”,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休闲采摘、生态种养等新业态,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特别是依托中科院“黑土粮仓”大河湾战区农业信息中心、农牧场教育培训基地,试验示范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新设备,打造集学术交流、农业科技展示、科研实践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研学基地,推动农旅融合,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荐 更多>>